秋分,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,從此,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。天文學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,這意味著真正的秋天即將到來。中醫講究“天人合一”,養生防病要根據季節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。那麼,就讓我們來看看,秋分到來之際養生該註意些什麼。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雲:“秋三月,此謂容平……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,逆之則傷肺,冬為飧泄,奉藏者少。”四季的季節特點是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秋季是一個“陽消陰長”的過渡階段,尤其在秋分以後,秋主收的特點更為明顯,陽氣、陰津等都要進入收藏、收斂的狀態,為冬季做準備。
收養神氣心理平靜
經過一夏的生長,萬物逐漸結出果實,步入秋天收獲的季節,世間萬物都呈現出從容安定的狀態。人的生命活動適應季節變化,與大自然保持一致,也應當收斂神氣,保持平和心態。即在精神情志方面要收斂各種嗜好、欲望,保持寧和的心境,“使志安寧”,順應秋之“容平”。秋天草葉枯落、花木凋零,一派蕭瑟,極易引發人淒涼、悲傷之感,使之產生憂鬱、焦慮、煩躁等情緒變化。這些消極情緒會加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,應該註意避免。
使神氣收斂,情志安定,就要從生活起居、運動等多方面進行調節。如生活規律,早睡早起,適當運動,積極鍛煉身體,並選擇一些寧心安神的娛樂活動,如書法、繪畫、賞花等,也可登高望遠,以開闊心胸,使內心豁達,心曠神怡,從而安定神志。
收養陰津預防秋燥
秋分以後,雨水漸少,秋燥便成為氣候主流。秋燥最易傷陰,引起口咽幹燥、咽痛咳嗽、皮膚幹裂、便秘等癥狀,因此必須註意固護陰津,養陰防燥。所以這一時期應保持居室內的濕度,平時註意多補充水分,多吃一些水果蔬菜,一些益陰的中藥如沙參、麥冬、桑葉等也可以適當服用(如泡水喝),都有不錯的效果。
另外,秋燥有溫燥、涼燥之分,秋分以後天氣漸冷,因此會以涼燥為主,即在燥的癥狀外還會增加受涼的表現,如畏寒怕冷、咳痰發白等。故此時亦需註意防寒保暖、固護陽氣,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,適度“秋凍”,睡覺時要蓋好被褥,少吃生冷食物,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,更要註意固護脾胃,以防寒冷刺激引發舊患。若出現咳嗽有痰,可用杏蘇散發散風寒,宣肺化痰。
收益肺氣防呼吸病
按照中醫五行五臟配屬,秋屬金,主肺,肺合鼻、皮毛。秋天涼燥之氣又最易侵犯口鼻皮毛而首先傷肺,引起口唇幹燥、幹咳甚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。所以在秋分之際也要註意保養肺氣,防范呼吸道疾病,可服用黃芪、太子參、杏仁等入肺經、補肺氣的藥物。
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上說:“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。”在飲食調養上可以多食酸味、少食辛味,並配合以甘潤之品,以合秋收之道。因為酸可收斂肺氣,酸甘又可化陰,以滋益陰津;而辛味則會發散肺氣。故應少食蔥、薑、蒜、韭、椒等辛味之物,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,如秋梨、石榴、葡萄、柿子、甘蔗、藕、百合、銀耳、蜂蜜、乳品等,以潤肺生津、養陰清燥。但同時註意不要過補,否則會給腸胃造成負擔,以致胃腸功能失調。
秋分的精神養生和飲食調養
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,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,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,使機體保持“陰平陽秘”的原則,按照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說:“謹察陰陽之所在,以平為期”,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。
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
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,保持神志安寧,避肅殺之氣,收斂神氣,適應秋天平容之氣。體質調養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(陰歷重陽節)登高觀景之習俗,登高遠眺,可使人心曠神怡,所有的憂鬱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,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,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。
調節飲食應以清潤、溫潤為主。事實證明,多食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、乳品、雪梨、甘蔗等食物,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。由於氣候幹燥,故應盡量少吃辛辣之品,遵守“少辛增酸”的原則,如蔥、蒜、薑、茴香、辣椒等要少吃,而柑橘、山楂、蘋果、梨、葡萄等新鮮瓜果蔬菜可多吃。要多喝開水、淡茶、豆漿、乳制品、果汁飲料等,這樣可起到益胃、生津的功效。老年胃弱的人,可采用晨起食粥法,如選食百合蓮子粥、銀耳冰糖糯米粥、杏仁川貝糯米粥、黑芝麻粥等。也可烹制杏仁豬肺湯、羅漢果燉豬肺、貝梨(貝母和雪梨)燉豬肺、蓮子百合燉豬肉、沙參燉肉等保健藥膳服食。
調節飲食應以清潤、溫潤為主
從秋分節氣開始,人們的秋燥癥狀一般屬於涼燥。秋分以前有暑熱的餘氣,故多見於溫燥;中秋之後,秋風漸緊,寒涼漸重,所以多出現涼燥。當然,秋燥溫與涼的變化,還與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。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。常見癥狀有幹咳無痰,或者有少量粘痰,不易咯出,甚至可見痰中帶血,兼有咽喉腫痛,皮膚和口鼻幹燥,口渴心煩,舌邊尖紅,苔薄黃而幹。初發病時,還可有發熱和輕微怕冷的感覺。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,病發時怕冷,發熱很輕,頭痛鼻塞,咽喉發癢或幹痛,咳嗽,咯痰不爽,口幹唇燥,舌苔薄白而幹。這類病癥雖不是大病,但如不及時治療,病邪便會深入,病癥會加重,少數人還會發生其它病變。出現高熱、抽風、出血等嚴重現象,所以應及早治療和預防。人患此癥,是由於體弱,不勝涼勁肅殺之秋氣的侵侮所致。要防止秋燥癥,就得增強體力,提高抗病的能力。適應氣候變化,堅持身體鍛煉。秋季身體鍛煉,重在益肺潤燥,如練吐納功,叩齒咽津潤燥功。
秋季養生宜“喜潤惡燥”
遵循中醫養生的“秋冬養陰”原則,秋季養生應註意護陰潤燥,以養肺為先。中醫學認為,秋季燥氣當令,為秋季的主氣,稱為“秋燥”。由於燥邪傷人,容易耗人津液,在這個季節,人們很容易出現口幹、唇幹、鼻幹、咽幹、舌幹少津、皮膚幹燥甚至皸裂等現象。因此,秋季日常調養應以“喜潤惡燥”為主,註意以下幾點。
潤肺去燥:秋天空氣幹燥,加之人體在夏季津液耗損,容易出現口舌生瘡、鼻腔和皮膚幹燥、咽喉腫痛、咳嗽、便秘等“秋燥”現象。沙參、麥冬、百合、銀耳、燕窩、雪蛤等都是秋季養生常用的藥膳,老同志可以將其搭配在食物中食用,或是煮粥煲湯飲用。
早睡早起:秋天早晨天高氣爽,空氣清新,是一日中空氣最為濕潤的時候。早睡早起,利於收斂神氣,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,從而保持充沛的活力。
調整心情:病可由心生。秋風落葉,萬物凋零,常使人觸景生情。老同志如果心情憂愁鬱悶,會使抗病能力下降,引起哮喘等病復發或加重。為此,保持愉快心情是秋季養生的基礎。老同志要學會調節心情,積極參加一些有益且自己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,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。
秋涼宜凍:秋天晝夜溫差較大,應隨時增減衣服,以防止秋涼感冒。但為瞭提高人體的禦寒能力,呼吸道抵抗力較弱而易患氣管炎的老同志應適當進行“秋凍”,少穿些衣服,以保證機體從夏熱順利地與秋涼“接軌”,以增強體質,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與抗寒能力。
Orignal From: 健康指南:秋分是“收獲”健康的好季節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