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招幫您識別早期中風
傢住礄口區的陳先生,2年前與朋友合開瞭一傢貿易公司,平時工作忙、應酬多。半個月前的一天早上,陳先生突然嘴眼歪斜,手腳也有些不聽使喚,傢人急忙送他去醫院,醫生診斷:腦中風!
陳先生全傢大吃一驚:他還不到40歲,怎麼會得中風這種老年病?武漢市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國華解釋: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,中風早已盯上年輕人,現在二、三十歲的中風患者並不罕見。
年輕人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除瞭高血壓、酗酒、吸煙、夜生活過度、高脂肪飲食外,還有代謝異常、血液病、心臟疾病等因素。專傢提醒:年輕人防中風,除瞭找準原發病並及時治療外,糾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關鍵。
中風篩查怎麼做
湖北省中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彭小祥介紹:初步篩查時,可用B超檢查頸動脈,既簡單又無創。若發現患者血管狹窄較為嚴重,可進一步做腦血管造影檢查,並結合腦血管介入技術,進行溶栓或安裝動脈支架。
若腦血管狹窄程度不太嚴重,可通過減少脂肪攝入、少鹽飲食、適當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,配合藥物治療控制高血壓,預防腦中風發生;當血管狹窄程度超過50%時,部分患者可通過介入溶栓治療;當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%時,則可安裝人工支架,以防腦中風發生。
隻要每年進行血管篩查,並對病情進行評估並及時治療,即使是高危人群,也能有效預防腦中風。
八類人應每年篩查
彭小祥建議,隻要以下危險因素具備一個,就應每年接受中風篩查:有腦血管病傢族史的;患有冠心病及“三高”;生活習慣不良、吸煙、酗酒;長期從事緊張工作;有房顫和心瓣膜病的患者;明顯超重;經常頭暈頭痛、記憶力下降的人群;還有就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。
其中,有腦血管病傢族史是不可控的中風高危因素,但隻要每年堅持體檢,就能提前判斷發病風險。如在篩查中被確診為腦卒中高危人群且危險系數較高,應遵醫囑堅持服藥,學會健康生活,並定期復查,普通病人3個月一次,接受藥物幹預的病人則每半個月或1個月一次,醫生將根據藥物的副作用調整用藥;危險系數較低的病人應在飲食、運動等方面進行調整,最大限度降低中風風險。
冬季防中風要保暖
對於有中風風險的人群來說,除瞭堅持治療,還有哪些方法能降低發病風險?
陳國華建議,高危人群、包括健康人群,都應堅持體檢,定期量血壓、查血脂血糖。飲食宜清淡,少吃動物脂肪或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,多吃水果、蔬菜,適量進食豆類和魚類。
特別是年輕人,要學會健康生活,戒煙限酒,規律飲食,堅持鍛煉。每到換季降溫時,老年朋友應註意保暖,避免血壓劇烈波動而發生意外。
輸液防不瞭腦中風
在臨床治療中,許多神經內科醫生發現患者會“自創”一些預防中風的妙招,卻往往達不到預防效果。
每到秋冬季節,都有不少人到醫院輸液,認為這能降低血液黏稠度,降低腦中風等疾病的風險。彭小祥解釋,如果沒有腦中風癥狀,隻是簡單的靜脈輸液,對患者沒有任何幫助,反而可能引起輸液不良反應。預防腦中風發生的關鍵是科學治療和改變不良生活習慣,盲目輸液沒有必要。
另外,號稱能保護血管、護心護腦的保健品,是子女們孝敬老人的首選禮品,但彭小祥提醒老人長期服用保健品也不能代替藥品防中風,患者一定要遵醫囑堅持用藥,不可隨意減量、停藥。高危人群還要定期檢測血壓、血糖等各項治療,關註疾病發展,切不可以把保健品當“靈丹妙藥”。(記者周曄 通訊員張瓊 鮑坤 繪圖鐘誠)、
三動一看防中風
動左手 長期使用右手會使左側大腦半球負擔過重,以致神經疲勞和血管緊張,記憶力減退,而右側大腦半球卻得不到較好的鍛煉,協調功能減弱,容易發生腦中風。從現在開始學會讓左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如拿鍋鏟炒菜,拿電話,走路或看電視時空抓手。
聳雙肩 每天早晚做雙肩上提、放下的動作,同時還可緩緩轉動頭部。這樣可使肩部神經、血管和肌肉放松,活血通絡,促使頸動脈或大腦血流通暢,間接緩解大腦疲勞。
捏頸部 雙手摩擦發熱後,輕輕按捏頸部左右兩側及後面,讓皮膚漸漸松軟。可促進頸部肌肉松弛,減少膽固醇沉積,促進頸部血管放松,並改善大腦供血。
看天氣預報 老人要想遠離中風,養成每天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很重要。在氣溫驟降前趕緊多穿衣服,不要等到受凍之後再加衣。寒冷的日子外出,要戴上帽子、圍巾和手套,盡量避免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而引發中風。(記者塗亮秀 通訊員趙建濤)
Orignal From: 八類人每年應接受中風篩查 冬季防中風要保暖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