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加強,全民健身熱潮蔚然成風,而“花錢買健康”的意識也越來越深入人心。如何把健身錢花在“刀刃”上?我們采訪瞭國傢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主任醫師黃光民,他對目前健身消費中存在的誤區進行瞭點評。

  誤區一: 器材裝備越貴越好

  案例: 北京某公司職員鄒鑫為瞭健身不惜重金購買名牌的行頭,最近剛花200多元買瞭一條運動浴巾。他總是對別人說,運動裝備貴點好,這樣對身體好,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運動損傷。

  專傢: 現在很多人健身可謂“三高一低”:裝備條件高、服裝品牌高、場地設施高,但是技術水平比較低。其實,基本的裝備是必須的,包括合適的運動鞋、寬松的衣服,還有各種護具等。以“避免運動損傷”的角度來選購各種裝備是對的,但很多一般價位的產品具有同種功能,特別是運動鞋。

  誤區二: 健身消費=辦張“健身卡”

  案例:吳一迪去年加入瞭健身的行列,她花瞭近兩個月的工資,在一傢健身俱樂部辦瞭“年卡”,這幾乎是她健身消費的全部。她說,“健身消費,不就是鼓勵我們辦‘健身卡’健身嘛!”。

  專傢: 對於不少白領盯住健身俱樂部健身的現象,我認為,俱樂部雖然有健身氛圍,有教練的指導,但我還是主張應該多到戶外去活動,多親近大自然。登山、郊遊,到風景好的地方散散步,或者到空地上去打打羽毛球,都比在室內運動要好得多。

  誤區三: 隻要“動起來”就萬事大吉

  案例:剛剛做完體檢,45歲的李東亮看到自己身體的很多指標“直線下降”,於是開始瞭“瘋狂的鍛煉”。他的健身消費觀念就是,隻要“動起來”就萬事大吉,而花錢健身能有效地約束、鼓勵自己堅持“動”。

  專傢: 運動要科學才有效。醫學中有一個名詞叫“運動處方”,就是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健身方案。對於大部分人來說,通過一些科普宣傳可以獲取這方面的知識。

  誤區四: 健身可以代替治療和用藥

  案例: 65歲的張鳳民患有高血壓,退休以前通過吃藥來控制血壓。退休後空餘時間多瞭,他決定通過鍛煉身體來控制血壓,把一部分買藥的錢用在瞭健身上,藥吃得少瞭。

  專傢: 對於像高血壓、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患者而言,體育運動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,但絕對不能代替臨床治療和用藥。如果有慢性病,在運動時一定要先把病控制好,在可以參加運動的基礎上,進行適當、適量的運動,否則很危險。

  誤區五: 最熱門的項目最有效

  案例: 為瞭健體塑身,女孩曲丹嘗試瞭很多方法,大都是最新潮的項目,比如瑜伽、普拉提之類的。她認為,要勇於嘗試各種最熱門的項目,光練習一種項目對健身不利。

  專傢: 大眾健身不要太在乎某一種健身的方式,應根據時間和自己的身體特點安排,能做什麼就做什麼。專註於一個項目未嘗不可,隻要運動安排合理同樣能達到健身的效果,但是多樣化健身趣味性更強,也更有利於堅持。

  《健康周刊》2011.03.27 李紫嫣文



Orignal From: 健身 錢要花在刀刃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x0z7x0z79592 的頭像
    x0z7x0z79592

    分享健康

    x0z7x0z795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