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三餐是生存的根本,是生活、學習、工作的能源;吃好一日三餐,才能有好身體、好心情,才能保證令人滿意的學習和工作效率。那麼。怎樣吃才能算是“吃好”?一句眾所周知的俗話“早餐吃得飽、午餐吃得好、晚餐吃得少”是否適用於每個人?
大量的生活經驗和臨床實踐告訴我們:“早餐吃得飽、午餐吃得好、晚餐吃得少”是前人實踐和感性認識的積累和提煉,自然值得參考和借鑒。但是,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,我們已遠離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耕作時代;學習、工作的形式、內容和特點都在發生改變,迫使人們不得不加快生活節奏和調整作息時間;一日三餐當然也要與之相適應。概而言之,想吃“好”一日三餐,宜因個體或人群而異。
吃“好”一日三餐,包括每天總攝入量的餐次分配和食物構成,這就需要根據個體的生理狀況、工作和作息特點、進餐內容等調整。胃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(糖類)、蛋白質和脂類的排空,以糖類最快,蛋白質次之,脂類最慢;稀食的排空快於稠食;混合性食物餐的排空時間一般為4~5小時,故兩餐間隔以4~6小時為宜。
早起早睡人群:一天總攝入量的三餐分配約以3.5∶4∶2.5為宜。
這一人群因起得早,上、下午的學習、工作時間均較長,需要足夠的食物提供能量來維持體能和保證效率。而晚上,由於睡得較早而不再有較大的消耗能量的機會,如果晚餐吃多瞭,除可能發生積食、消化不良外,多餘的能量就可能轉化成脂肪沉積在體內,久之將發生肥胖。因此,這一人群較適合“早餐吃得飽、午餐吃得好、晚餐吃得少”。
晚起晚睡人群:一天總攝入量的分配約以3∶3.5∶3∶0.5為宜。
這一人群大多屬於朝九晚五的白領和經常加班加點的腦力勞動者。其工作、學習和活動的時間特點是上午和晚上差不多,下午稍長。如果這些晚上開夜車的腦力勞動者還是堅守“晚上吃得少”,就可因晚餐量少,加上用腦後思緒活躍卻又饑腸轆轆而難以入眠,以至於次日早上因睡不醒而沒能留出充裕的早餐時間,形成不吃早餐或匆匆幾口瞭事的不良習慣。因此,這部分人群的三餐宜接近“三餐均分,適量夜宵”。將早餐減下的少部分食量留作“夜宵”,既可避免早上晚起後早餐過飽影響午餐的攝入,又可避免深夜饑餓狀態下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,同時也有助促進睡眠。然而,超重和肥胖者就須盡量避免“夜宵”瞭。
其他人群:如老年、胃腸功能弱和糖尿病等人群,宜將一天的總量分為多餐食入,即“少食多餐”。前兩類人群常因胃腸功能衰退而影響食物的消化、吸收,每餐“少食”可減輕餐後的胃腸和代謝負擔,通過“多餐”即可補足一天所需要的量;對後一人群,“少食多餐”可降低餐後血糖負荷和減少血糖的大幅波動。
盡管不同人群一日三餐量的分配有所差別,但“合理搭配、均衡膳食”卻是共享的原則。這包括餐餐有碳水化合物(糧食)、蛋白質、脂類和新鮮蔬果;以此為基礎,做到主、副食搭配、粗細搭配、葷素搭配;以滿足人體對三大營養素和無機鹽、維生素等的需要。
早餐:一杯牛奶(酸奶)或豆漿或一碗稀粥、1~2兩饅頭或菜包子或面包(加一小塊奶酪)、一個蛋、少許蔬菜色拉。人晨起時常常睡眼惺忪,胃腸道也還處於休眠狀態,再加上一夜未喝水和水分的蒸發,血液粘滯性較高,消化液分泌少,常無食欲。因此,起床後喝杯溫開水和活動30分鐘再吃早餐最為適宜。早餐宜清淡、易消化,有足夠的主食和適量水。其中來自主食的葡萄糖可滿足腦的能源供應,並促使大腦產生5-羥色胺,讓人感到心情愉悅、心平氣和及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學習。
午餐:2~3兩米飯或面食、1~2兩(不計骨)肉或禽類、1兩豆制品、3~4兩綠葉或莖類蔬菜、一小碗紫菜蝦皮湯。基於上、下午工作和學習對體能的消耗和需求,午餐要吃飽,約至八九分飽。若吃得太飽,既不舒服,又可因餐後血液匯集消化道而感覺頭暈腦脹,影響下午的工作和學習。
晚餐:2兩左右米飯或面食或其中部分為粗糧,2兩魚、蝦或海產品類,一個肉、禽類小葷,3~4兩綠葉或豆角或豆芽類蔬菜,一小碗番茄冬瓜湯。晚餐是全傢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,可以做得精美些,但宜清淡易消化,以便到睡覺時基本達空腹狀態。
熬夜加班者的“夜宵”可以是一杯熱牛奶,再加少許幹點,如饅頭、面包或餅幹。溫熱的牛奶可增加胃腸道血流、促進睡眠。
每個人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、學習和工作特點,在三餐間或晚餐後食用1~2份水果和一小把堅果。
Orignal From: 健康指南:因人而異 吃好三餐促進睡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