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鬱性神經癥的主要特征是以情緒抑鬱,完全或幾乎完全失去興趣,或不能從通常的活動和娛樂中得到興趣,但其嚴重程度和病程不符合重性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。該病發病率約占精神科門診的5%~10%,國內統計為3.11%。
西醫治療抑鬱性神經癥的手段除心理治療外,主要是使用抗抑鬱藥物。由於該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多,成癮性大,且禁忌證多,故制約瞭其臨床的使用。因此,如何尋求一種療效好且鞏固、安全、無副作用的抑鬱性神經癥的治療方法,顯得非常迫切和需要。
廣東省中醫院符文彬教授帶領的專傢組通過繼承中醫古典理論,結合現代科學研究,並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,研究得出瞭針刺調肝法治療抑鬱性神經癥的新療法。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,專傢組通過采取多中心、大樣本、隨機對照、盲法評價研究方法,以抑鬱疾病中較難治療的抑鬱性神經癥為切入點,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抑鬱性神經癥患者共440例作為研究對象,隨機分為針刺組、百憂解組、假針刺組(非穴位針刺組),共進行三個月的治療,通過HAMD評分、SDS評分、生存質量量表、中醫證候量化表及抗抑鬱藥副反應量表系統,觀察治療前後患者的癥狀變化及不良反應。研究結果顯示,針刺調肝法治療抑鬱性神經癥是一種有效、安全的療法,其對於抑鬱性神經癥的療效可能優於或相當於百憂解,但副作用遠低於百憂解。
抑鬱性神經癥屬中醫鬱病范疇。祖國醫學認為,本病的病因是情志內傷,病變以氣滯為主,兼有血瘀、化火痰結等,病理變化與心、肝、脾有關。《讀醫隨筆》指出:“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,皆必籍肝之氣化以鼓舞之,始能調暢而不病。”又指出:“醫者善於調肝,乃善治百病。”
針刺調肝法應用針刺百會、印堂、四關(太沖、合谷)等穴位。針刺的時候,先針四關穴,進針順序為:左太沖,右太沖,左合谷,右合谷,然後再針百會、印堂穴,針刺完後留針,並配合深呼吸導氣法,即囑患者閉目,嘴唇輕閉,用鼻行緩慢深呼吸,直至出針。出針後再加用耳穴埋針鞏固治療。符教授認為,太沖為肝經原穴,主“胸脅支滿,……終日不得太息”,配合谷為四關穴,有疏肝調氣的作用;百會為肝經與督脈交會之處,位居巔頂,有疏肝調神之功效;印堂協同百會調神;而配合導氣法有加強疏肝調氣、調和經絡氣血之功;耳針留針時間長,能夠鞏固療效。諸法合用,能達到疏肝調氣的目的,兼具調神之效,故能有效治療抑鬱性神經癥。
該技術除治療抑鬱性神經癥外,還用於治療抑鬱障礙等多種屬於鬱病范疇的精神疾病,均取得明顯療效。
Orignal From: 針刺調肝法治療抑鬱性神經癥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