誤區一:以“藥膳”為首

  秋季屬燥,受幹燥氣候影響,人體肺旺肝弱,脾胃易受影響。古話說“秋收冬藏”,就是說秋季為收藏季節,人體也宜收斂,故秋季食療以清潤為主,講究滋陰潤燥之道。因此,若無病患,消費者不宜盲目以“藥補”為方式進行進補,尤其是若不懂分辨自身體質寒熱,盲目追求藥膳效果很有可能適得其反,煽動虛火內升。

  誤區二:以“貴”分優劣

  “如果有條件肯定是買越名貴的越好啦,便宜一般沒好貨。”正在竹苑市場“裕豐幹貨”店挑選花膠的陳小姐,準備買些名貴幹貨給老人傢食用。與許多消費者一樣,她篤信食材越貴越好,越貴越有效。

  其實食療有一定的條件性和對象性,本身是不固定的,應根據需要來進行調整和更改;特別是老年人,更應以“實用”為滋補原則,並非唯有名貴食材才適合。

  比如,平時多吃薺菜對高血壓的治療有一定作用,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,多吃山藥能補脾胃。

  誤區三:以“肉”為主力

  一說到食療中的“補”,除瞭名貴藥膳,肉類食材恐怕是多數人心中另一半用料。在東區庫充市場買鱉燉湯的劉大伯看來,進補就意味著藥膳和肉類的經典組合,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滋補。

  肉類含有高蛋白,無疑是補品中的重要食材,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,若久吃多吃,對胃腸不利,尤其不利於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。像胡桃、花生、紅棗、扁豆、蓮藕等,也含有相當可觀的蛋白質及其他維生素、礦物質和營養成分,具有不錯的食療價值。

  專傢建議

  不少百姓市民懂得秋季宜滋陰進補,秋季的確是補身養神儲備過冬營養的最好時期。但也有不少的消費者意識不到,秋補並不單純等同於“進補”

  中山市中醫院康復醫學科林醫生指出,秋季進補應以“清潤”為首要,太過滋補反而容易適得其反。林醫生向市民建議,藥膳方面可以圍繞兩大方面來取材:清潤(沙參、麥冬、百合等)、滋陰(女貞子、玄參、玉竹等);其他食材可以多從粳米、紅米、赤豆等粗糧方面考慮,這些食物一般能夠益脾補氣,堅持食用能夠起到非常好的腸胃調理效果。



Orignal From: 健康指南:秋補避免三大誤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x0z7x0z79592 的頭像
    x0z7x0z79592

    分享健康

    x0z7x0z795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