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們眼裡,癌癥幾乎等同於“絕癥”。時值第十七屆“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”,新健康編輯與您一同瞭解關於癌癥奪命的相關數據,並且希望從中認識到防癌的必要性,繼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,讓自己和傢人遠離癌癥。

  關於癌癥奪命的數據,目前傳播最廣泛的版本有兩個:

  第一個版本: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提供的最新數據

  癌癥是全球第一死因。每年全球有1270萬人被診斷患有癌癥,有760萬人死於癌癥,在過去的二三十年,癌癥發病率以每年3%—5%的增速快速增長。作為一種多因素疾病,癌癥目前已有200多種類型。據世衛組織估計,如不進行幹預,2005年至2015年期間死於癌癥的病人將超過8400萬。

  第二個版本:我國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報告的數據

  此調查從2006年開始,由衛生部和科技部組織,共搜集瞭160個市縣2004年和2005年的居民死亡數據。該調查顯示,我國城鄉居民癌癥死亡率屬世界較高水平,而且持續增長。死亡率比上世紀70年代中期增加瞭83.1%,比上世紀90年代初期增加瞭22.5%。其中,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,肺癌首次超過肝癌成為我國惡性腫瘤死因的第一位。

  數據:我國每年新增200萬癌癥患者

  據悉,我國癌癥年新發病例為200萬,因癌癥死亡人數為140萬。近年來,我國癌癥的發病年齡提前瞭15~20年,35~55歲發病群體比率趨於上升。其中更為驚悚的說法則是“我國居民每死亡5人中,即有1人死於癌癥”。

  中國癌癥基金會《癌癥的科學與實踐》的觀點稱:我國每年用於癌癥患者的醫療費用近千億元,雖然花費高昂,但中晚期癌癥的治療效果尚不滿意,其不良預後不僅給患者傢人和親友帶來巨大的痛苦,也影響瞭社會的穩定。

  變化:癌癥種類新增早期治療率不足10%

 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常見的癌癥以肺癌、肝癌、食管癌、胃癌及宮頸癌等發展中國傢常見癌癥為主,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,發達國傢常見的癌癥,如乳腺癌、結直腸癌、前列腺癌等在我國也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。與此呈明顯對比的是,癌癥早期治療率卻不足10%。

  預防:我國控制癌癥蔓延的必選之路

  早在今年2月4日的“世界抗癌日”活動中,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郝希山指出,通過戒煙、避免二手煙吸入、過度日曬以及預防可導致癌癥的感染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改變,可使中國內地20%的乳腺癌、33%的胃癌以及34%的子宮內膜癌病例得到預防。

  這樣的一種預測是建立在借鑒他國的防癌經驗之上的,以美國為例,1998年美國癌癥死亡率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首次下降,而2001—2006年男性癌癥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%,女性平均每年下降1.5%。

 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認為,美國防癌的成功主要取決於美國的一級預防、早期發現和技術完善,其中包括:改變飲食習慣、控煙、預防病毒感染、控制肥胖、限制酒精攝入、乳腺癌篩查等。

  策略:大眾必須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

  研究發現,腫瘤的發病率主要受人口年齡結構、營養、遺傳、環境、生活方式和經濟水平、受教育程度等影響,甚至有研究稱目前80%的腫瘤都是由生活方式和環境所致。因此,對於絕大部分健康人和亞健康人群來說,選擇健康生活方式無疑選擇瞭正確的防癌之路。

  其中,所謂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健康飲食、經常運動、少喝酒、不吸煙、遠離二手煙、不要過度曬太陽以及按時接種疫苗以預防可引發癌癥的疾病等。


Orignal From: 遠離癌癥,健康生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x0z7x0z79592 的頭像
    x0z7x0z79592

    分享健康

    x0z7x0z795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