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養生,講究因時而異,不同季節時令采用不同的養生手段,所謂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。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腎病科副主任、主任醫師張昱指出,古人以此方法為養生之宗旨,不治已病治未病,防患於未然。現代人也應該借鑒此方法養生保健,祛病延年。

  張昱指出,春時陽生,夏時陽盛。春時陽始生,然春季風寒之邪尚為患,故春時應註意禦寒保暖,民間諺語謂春季不宜過早減衣,亦即此理,以養人體之 陽。夏時陽極盛,然暑熱邪盛亦傷人體之陽。夏夜人們喜納涼,易受寒濕之邪,寒濕傷陽。尤其是人們喜冷飲,太過則易傷陽。故夏時既要善處陰涼以避大熱,又要 避免過食冷飲以防傷陽;夏夜納涼,當避濕露。

  秋時陰收,冬時陰藏。秋冬之時燥邪為患,易傷陰,故秋冬之時宜服用滋陰之品或搽用滋潤護膚之品以防燥邪,保持居室空氣之濕潤亦有助於避免燥邪。 秋時漸寒,冬時寒盛,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禦寒。辛辣之品易生內熱,酒易生濕熱,飲食太過則傷陰。因此,秋冬既要避免燥邪,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, 以防傷陰。

  張昱指出,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的意義在於利用自然界四時陰陽來調整、充實人體之陰陽,使之恢復陰陽的動態平衡。一般來說,人體的陽氣不足, 可借助春夏的陽熱之氣來溫養;陰精不足,可利用秋冬收藏之氣以涵養。陽虛者,可於春夏季節,借助自然界陽氣生發之勢,再給予適當的養陽之品,從而起到更強 的補陽作用,春夏養陽即所謂“冬病夏治”。同理,秋冬養陰,亦是此理,即所謂“夏病冬治”。這也正好合“冬吃蘿卜,夏吃薑”的農諺。

  隨著秋冬陰氣的遞增,張昱建議從以下方面養陰。首先,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及水果為主。諸如食用秋梨膏滋陰潤肺,鴨子肉粥養陰生津等;其次, 戶外活動應適時調整,以免活動量大,傷津耗氣,損傷陰液;再者,陰虛體質的人,也可用一些滋陰之藥,麥冬、玄參、生地,太子參之類。也可用一些成藥,如六 味地黃丸、當歸補血丸、大補陰丸等。


Orignal From: 中醫養生為何強調“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x0z7x0z79592 的頭像
    x0z7x0z79592

    分享健康

    x0z7x0z795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