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下正式春夏兩季交替之時,“春七十二日”是陽氣生發的季節,更是養肝護肝的大好時節,順應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,棄故從新。
春為四時之首,萬象更新,自然界和陽氣開始升發,萬物復蘇,萬事萬物都出現欣欣向榮的氣象。
按中醫理論,春天是肝主令之時,所以此時養生,首要養肝。不過,肝與脾互為母子關系,健肝先健脾,因此春季的飲食養生以養肝健脾為大原則。生活中應註意心情愉快,切忌惱怒,內存生而勿殺、予以勿奪、賞而勿罰的意念,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發、調暢。如果違反瞭這一自然規律,就會損傷肝氣。此外春天天氣濕氣重,易困脾,所以應少吃濕、滯食物。
中醫認為,養生的效果,不僅限於季節,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。換句話說,就是在這個季節裡不能很好地養生,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,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。如春季能註意“生發之氣”,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,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。若不註意調養“生發之氣”,不僅近在當時,並且能遺患於後。
《內經》指出:“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。”肝屬木而主風,屬於自然界的東方,旺於春季。所以春季養生不好,不註意調養,易傷肝,肝傷則不能生心火,到瞭夏季火就不足,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,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。
Orignal From: 行為養生 春不養肝夏則傷“心”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