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陽市中醫院內科主任中醫師 徐洪奎
夏至已過,人們除瞭要忍受酷暑的煎熬外,也可在盛夏中進行疾病的治療,即冬病夏治。在盛夏中,如何養生?如何治病?請看——
宜晚睡早起
夏至節氣人們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,宜晚睡早起。同時,午餐後安排40分鐘左右午休,同時註意防蚊蟲叮咬。夏季炎熱,暑易傷氣,若汗泄太過,令人頭昏胸悶,心悸口渴,惡心甚至昏迷。進行室外工作和活動時,盡量避開烈日熾熱的正午,攜帶一些涼茶、藿香正氣液等清涼解暑物品,以防不慎中暑。
夏季食苦瀉火解毒
夏時心火當令,心火過旺則克肺金,故《金匱要略》有“夏不食心”的說法。夏季出汗多,飲水也多,胃酸被沖淡,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,再加上貪吃生冷食物,以至消化功能減弱,食欲不佳。因此夏季飲食宜清淡,多溫熱熟食,少冷飲生食。
天熱人體代謝增強,營養消耗增加,必須加強蛋白質的補充,不可貪吃涼菜、蔬果而偏廢谷物、肉食、牛奶、禽蛋類的攝入。此外,一年四季均應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,夏季尤為適宜,尤其是夏至過後,盛夏來臨之際。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,增進食欲,但要適量,否則傷胃。如芹菜,性味甘苦,微寒,具有清熱利濕、平肝涼血的作用。經常食用對咳嗽多痰、牙痛、眼腫者具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。再如絲瓜,性味甘苦,有通經絡、行血脈、涼血解毒的功效。絲瓜清涼微寒,瓜肉鮮嫩,做湯或炒肉均可,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。還有萵筍,具有清熱化痰、瀉火解毒、利氣寬胸的作用,對兒童來說,還能起到幫助長牙、換牙的作用。
冬病夏治正當時
夏至節氣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,慢性氣管炎、支氣管炎、氣腫等疾病一般冬季發作頻繁而到夏天發作較少或基本不發作,顯然夏季的氣候條件充當自然醫藥,也應驗“天人相應”的道理。中醫講究辨證論治:“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”。相對那些因寒冷而發到夏季轉輕的疾病,中醫提出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十分有意義,這些患者在夏天如針對疾病采用吃中藥、食療或穴位帖敷療法均會收到很好的療效。
冬病夏治療法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,它是本著“春夏養陽”的原則,結合天灸療法,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,以鼓舞正氣,增加抗病能力,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那如何在夏日去除積寒呢?方法也很簡單,就是“內用溫熱”、“外散風寒”。內用溫熱就是服用偏溫熱的飲食。一般提倡熱藥涼服。比如說紅糖薑湯水,本來是溫熱曖胃的,但在暑天服用,可以倒在塑料瓶中,然後放到冷水裡泡一下,此時,我們雖然喝的是冷飲,到胃裡的時候卻是熱藥。對於不出汗或出汗怕風的人,此時可用“玉屏風顆粒”數袋沖成一瓶,放涼,每日當飲料頻飲,汗多可止,無汗可發,又可防風。夏天毛孔大開,最易出汗,汗為心之液,可瀉過旺之心火,也可將侵入皮膚的寒邪及時排出。瀉心經之氣血(火)來補充膀胱經的虛弱(寒)。心,五行屬火,夏天最盛;膀胱經,人體之藩蘺,是抵禦外寒之屏障,也是清除內寒之通道。所以夏天身體多汗是清除寒氣的自然療法,不但可以清除寒氣,發汗本身還可排出體內大量的瘀毒。
由於夏日我們貪食冷飲,胃腸中有大量寒氣,本來用於發汗的心火,轉而被用於溫暖腸胃瞭。此時,體表便缺少氣血來抵禦外邪侵襲瞭。冷氣從皮毛而入,冷飲從腸胃而入,心火雖盛,難敵二寒。既不能很好地消化,也不能很好地發汗,結果就出現瞭所謂的“腸胃型感冒”:發熱無汗,吐瀉交加。此時,我們可以吃“藿香正氣水”。此藥偏溫熱,外散風寒,內消寒濕。一藥兩解,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癥,內外俱熱,此藥卻大不適宜。
夏至節氣為貼敷的最好時機,貼敷時間為:一伏 ,7月14號~7月23號;二伏,7月24號~8月2號;二伏加強,8月3號~8月12號;三伏,8月13號~8月22號;伏後加強(選貼),8月23號~9月2號。
(閻 紅整理)
Orignal From: 衣食住行 夏季應全方位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