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又是一年之春,度過冬日的封藏,終於可以享受春日的生發。中醫非常講究迎合時節的變化,達到與自然界和諧的養生之法,調整作息、漸變飲食、周身調理。
初春養生重在“和諧”
食性溫春需捂
春季進食忌急,當緩。多食辛味溫性之品。如蔥、薑、蒜、豆豉、佛手、芹菜、香菜、胡蘿卜、黑芝麻、羊肉都是上選。平日下廚,一碗米粥、一盤炒佛手,再加上一鍋當歸羊肉湯,就是春季食補的合理搭配。由於酸味瀉肝,而春季應升發陽氣,因此減酸增甘很重要。如紅薯、土豆、白菜、山藥、雞蛋、雞肉和魚類以養脾氣,促進肝氣生發,可謂於土中榮木,與自然界中土木相映襯,推薦多食甘甜之物。春季不宜多食大辛大熱之品,如酒和參類,不宜過早貪吃涼飲,也應忌食類似海鮮、雄雞類的發性食物,因其易在換季時引起舊病復發。
春季乍暖還寒,早晚溫差大,氣候變化無常,務必“春捂”。可選取青色、黑色的寬松衣物,註意保暖透氣,順時增減衣服。“二月休把棉衣拋,三月還有梨花雪”、“吃瞭端午粽,再把棉衣送”等俗語都有一定道理。
重調神抗春困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“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陰陽而調剛柔,如是則辟邪不至,長生久視。”“順四時”就是順應四季養生,人們應以“調神”順應四時陰陽的自然規律,使自身與大自然達到和諧共存。
中醫保健講究“三因”——因人制宜、因時制宜、因地制宜。不同人群不同體質,不同季節不同表現,不同地域不同特點,應根據個人情況合理調整養生之法。此外,中醫講究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幹”,若人體內正氣充足便不易生病。在寒冬剛去、新春初至的季節交替之時,人體新陳代謝會受自然變化而影響,正處於適應期,此時正易發病。先調理心情,精神務必宣達、生發、疏泄。盡量不要長期獨處、憂鬱,忌多思,可以通過聊天、唱歌等娛樂活動調節精神。
面對困擾人們的春困,可用四大法則對抗春困:保證睡眠、積極到戶外運動、增加營養補充以及註意室內空氣流通。外出時可選擇春遊、踏青、慢跑、放風箏等舒緩類運動。
溫灸走罐調藥方
春季養生另有一法寶便是針藥保健。刺激保健穴位有溫陽滋陰的功效。常用方式有拔罐、走罐、溫灸等療法。拔罐可促進血液循環,調理氣血,達到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。走罐也叫推罐,是指在拔罐時將罐體推拉移動,走罐可促進身體氣血的疏通,陽氣的升發。針對足三裡等穴位進行溫灸療法,可補益氣血。尤其對於老年人、女性可在初春進行專業的中醫理療,養生防病,一年之治,在於春。
專傢提醒:長期服中藥的患者不要忽視換季時調整中藥方。冬季時醫生為病人開出的藥方在春季就不宜繼續服用瞭。張主任指出,冬季養陰,春季養陽,二者有很大不同。患者應在換季時到醫院重新調整處方,以便更好地發揮治療效果。另外,春季治病,對一些疾病,通過輔助食用辛味疏肝之品,可增加療效,但亦應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酌情服用。
Orignal From: 初春養生重在“和諧”